杨朝清:信任重建需要更多载体
□杨朝清(湖北大学生)山东交通学院有一家店铺,没有收银员,付款找零全凭顾客自觉。据 诚信驿站 管理员谭成志介绍,去年5月小店开张一直到现在,小店每天营业的钱都分文不少。(11月14日《中国教育报》)在信任稀薄时代,诚信已变得难能可贵;越是匮乏,人们对诚信渴求也就越强烈。因为稀缺,每一个诚信案例,都迅速地从个体事件发酵成为公共议题。不论是河南老太太的 无人售馍 ,抑或山东学子的 诚信小店 ,都以鲜活事实证明:在中国大地,社会信任从来都没绝迹。 诚信小店 之所以能够良性运行,有着三个 特殊 原因。一是特殊的场域。与大千世界的喧嚣相比,大学校园是安闲的;二是特殊的人群。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,热爱实践,没有那么多 坏心眼 ;三是特殊的名目。 诚信小店 将盈余用于资助贫困生,它不是逐利的商业做派。一提到道德滑坡、信任缺失、社会冷漠的现实,人们总是口水四溅。在不知不觉中,人们一次次成为 围观者 ,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和行动者。 诚信小店 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参与平台 在这里,人们体验信任,感受温暖,在举手投足间完成一次道德 救赎 和信任重构。小店铺,大社会,人性中的善恶美丑,在一间小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。但愿,信任重构的载体越来越多,社会信任也越来越厚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