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文义坐镇乱局 中芯国际股价连日下跌
摘要:一封关于“张文义被委任中芯国际董事长”为题的邮件,将围绕中芯国际内部权力的角逐给予终结。”虽然董事会主席人选落定,中芯国际还是因为高管变动连续二天下跌,跌幅超过20%,甚至可能将引发财*危机。“张文义是最佳人选”暂平人事大地震2011年7月18日,中芯国际(纽约证交所代码:SMI,香港联交所代码:),宣布,张文义获委任为中芯国际董事长、执行董事及代理首席执行官,7月15日起生效。
一封关于“张文义被委任中芯国际董事长”为题的邮件,将围绕中芯国际内部权力的角逐给予终结。随后,“董事会任命张以文为董事长和总裁,而此前身兼中芯国际总裁、CEO、执行董事等要职于一身王宁国全身而退”的消息宣扬开去。
7月18日,中芯国际宣布,张文义先生获委任为中芯国际董事长、执行董事及代理首席执行官。
7月19日,中芯国际投资者关系部负责人接受《证券》采访时表示:“CEO一职公司将尽快物色人员上任,具体接任时间目前暂无时间表。”
虽然董事会主席人选落定,中芯国际还是因为高管变动连续二天下跌,跌幅超过20%,甚至可能将引发财*危机。
“张文义是最佳人选”
暂平人事大地震
2011年7月18日,中芯国际(纽约证交所代码:SMI,香港联交所代码:),宣布,张文义获委任为中芯国际董事长、执行董事及代理首席执行官,7月15日起生效。中芯国际称,未来将继续物色适当的人选填补首席执行官的职务。目前已向香港联交所申请自7月18日9时起恢复股市交易。
自上任主席江上舟去世后,其董事会主席职位的空缺一时间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,而围绕职位之争的派系斗争越演越烈,诸多揣测纷纭缭绕,该职位最终落得谁手,引得众多媒介人士竞相追逐。历时半个月,主席人选终于敲定。
现年六十四岁的张文义,毕业于、清华大学无线电系,在半导体行业有多年经验。他曾担上海华虹集团公司董事长,也曾成功地领导了华虹 NEC 全面向代工业务的转型。
张文义在邮件中表示,很荣幸地被选为中芯国际的董事长,深感重大、任务艰巨。
一位中芯国际董事会人士表示:“目前当务之急是稳住大局,坚决保证中芯国际的独立性, 张文义具有很强半导体背景,在这个时机出任董事长,是最佳人选。”
虽然董事会主席之位落定,但业内仍旧盛传此次职位任命只是过渡性方案。中芯国际投资者关系部负责人表示:“目前张文义在公司职务具有几个角色:董事会主席,这是由董事会一致推选,具有长期性。还有执行董事和代理CEO。”
而董事长一位暂缺事小,由此引发中芯国际人事变动传闻更为夸张。“包括接近100名中层雇员于过去九个月内离职”说法不胫而走。
为此,中芯国际特发澄清公告,称这完全在企业人事正常行走范围之内。在科技高度密集型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,人才的流动是由该行业的竞争性业务性质所致。
王国宁一人“全身而退”
“人员流动性属正常”
中芯国际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王宁国已于2011年7月13日正式向公司董事会递交辞呈,要求即日起辞去其在公司的一切职务。王宁国自2009年在位执*近两年。王宁国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具有丰富经验,为业内着名资深专才。王宁国的离开中芯国际,中芯国际相当一部分人表示“深感惋惜”。
此前有报道称,如果王宁国退位,将会有更多的高管集体辞职,中层也可能发生动荡然而从中芯国际此次对外传递的讯息,仅王宁国一人辞去全部职务,董事会和高层其他成员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变动。
中芯国际投资者关系部上述人士告诉:“王宁国目前还是临时CEO张文义的顾问,辞职是他个人的选择。此次除了王宁国离职,最近公司都没有高层人员离职。至于其他技术层面的员工,每天公司都有人来有人走,流动性较大也属正常。”
中芯国际内部一位高层告诉:“不可否认的是,王宁国带着中芯国际还走出了5年连亏局面。”
无论如何,如何领导中芯国际在半导体事业上做出一番成就,是张文义现在所要面对的难关。
董事会:保持中芯国际独立
在中芯国际致的信中描述:董事会成员也一致认为,一定要坚持中芯国际的独立性,坚持国际化运作,实行职业化、规范化的经营管理,才能使管理团队、广大员工和投资人的利益相一致。
此前江上舟曾对媒体表示,中芯国际要坚持两个“I”发展,即Independent(独立的)、International(国家化)。
而此也被中芯国际认为必须贯彻的宗旨。
中芯国际投资者关系部负责人告诉:“前任董事长江上舟强调,独立和国际化,董事会也一直同意往这方面发展,给投资者信心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中芯国际董事会总共7名成员,其中有两名来自大股东大唐电信。
而此次张文义的当选和王宁国的离开,董事会操作迹象明显,大唐电信的说话权无疑也占据重要地位。
据了解,目前大唐电信方面力挺的COO杨士宁出任CEO一职。此前大唐电信反对张文义成为执行董事已失利,接下杨士宁能否如愿成为CEO.亦成为悬念。围绕人事变动后续发展在中芯国际董事会层面看来还在延续,雷声阵阵。
一场人事震荡折射出公司的潜在危机,这是一个企业的成长史中难忘的一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