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山市简介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东庄白山花鼓陈新峡荐读 [复制链接]

1#


  吸引我的是一张题为“东庄村白山非遗花鼓忆乡愁”的图片。上面有老屋、古槐、绿意葱茏的山村……还有文字:“在外漂泊的游子,你有多久没有回过陕州区王家后乡东庄村了,*河岸边生你养你的那片热土。老屋的记忆还在,爸妈的身影还在?屋前屋后的老槐树呢……”


  我还被东庄人曲诺方描绘的场景所吸引:乡邻们聚拢在老槐树下,蹲在石头上,一起吃着粗茶淡饭,哼着民间小调;正月十五前后,爸妈拉扯着孩子,用蒿草拧成的火把耀照路,去东庄村看戏,去白山村看花鼓,花鼓表演中那个媒婆和滑稽的丑旦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……


  还有——“我们在村文化广场给你留了位置,在老家备好了大锅饭,在这个即将入冬的日子,只为你能回家看一看,看一看家乡的变化,看一看……”


  面对这样的诱惑,怎么能拒绝呢?于是,11月1日,我们来到了*河岸边那个叫东庄的山村。


  其实,我已不止一次到过东庄。那里山高路险,曾是省级贫困村,多口人散居在*河岸边的8个自然村里。但近年,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新建了村部,修通了水泥路,发展了多种产业种植,一些贫困户易地搬迁住进了新房。我曾先后三次到那里去看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,也看那里的*巾寨、小山河,还有草包窝、祠堂、白石庵……但这一次,我们是去看白山花鼓的。东庄村封闭的自然环境造就和保存了这种淳朴的民俗文化,而今,他们打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


  我们赶到东庄村修饰一新的泰山庙时,已是上午9时许。泰山庙在村旁一山谷平坦处,像四合院,正庙朝南,对着戏台,东西配殿,布局完整。现场人头攒动,敲锣打鼓,热闹非凡,许多参加表演的村民身着戏装,浓墨重彩,来来往往,像过节一样。泰山庙的舞台前,人群自然聚拢起一个圈型场地,让人心里不由对花鼓表演充满期待。


  上午10时,随着一阵锣鼓急奏,一队身着红、*、绿等彩服的演员纷纷登场亮相,他们持彩棍、撑罗伞,踩着鼓点,摇动着花鼓,不停扭动起腰身,变换着花步,活龙活现。在锣鼓席,聚集着十多个村民,他们有人击鼓,有人敲锣,有人唱和。打鼓敲锣者全神贯注,时疾时缓,错落有致;演唱者声腔并茂,情绪饱满,婉转有致。花鼓舞、打鞭、打岔……一个个花鼓节目,向我们演绎和传递着那个久远农耕年代人们自足自给的幸福梦想。


  花鼓在我国是一种极为活跃的民间歌舞形式。由于其继承与传播多靠口传身授,故起源与形式版本很多。有人说它起源于夏,是农人在劳作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,也有人说它是祭祀的一种形式。据甲骨文记载,早在神权统治的殷商时代,有一种用来求雨祭神的“奏舞”,就类似于花鼓。我看过河洛文化研究者牛占亚的《花鼓考究》,他认为花鼓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。


  东周,吴国公子季札应邀来陕州观赏周乐,“伎工为之歌《周南·召南》”(参见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),即花鼓的雏形。花鼓戏的原始形式为摆地摊,称地劳子,没有弦乐,只以锣鼓伴奏,起初一般是两人出场,“花鼓娃”持小鼓,“花鼓女”操锣;有的不拿鼓锣,男的持罗伞,女的舞彩绸,后场打锣鼓。后来又增加了戴兽脸或画花脸的小丑,夹杂出场,滑稽打诨,花鼓表演增加到了三人或五人等。全国的花鼓种类繁多,单是河南,多地都有花鼓传承,而东庄白山自然村的花鼓不过是其中一脉。


  白山花鼓集社火、戏曲、杂耍、演唱于一体,道具主要有罗伞,锣、鼓、镲、铙、鞭、棍等。它曲调明快,唱词通俗易懂,是逢年过节当地群众主要的娱乐形式,具有浓郁的*河文化特征。


  那天的表演者中,年龄最大的是85岁的昝容忍老人。别看他80多岁了,但一舞起来就忘了年龄,不停变换花步,配以各式*脸,插科打浑,惟妙惟肖,让人忍俊不禁。从老人的表演中,我们能隐约窥探到花鼓的一些原始特征。为助力申遗,陕州区文广旅局文化馆、艺术股和文创中心还对节目现场进行了录像。


  在当天举办的研讨会上,东庄人说起白山花鼓,一个个如数家珍,神采飞扬,孩提时看花鼓的美好记忆,20世纪耍花鼓时的盛况,老一辈花鼓人的高超技艺……时已过午,人们仍久久不愿散去。


  据老人们回忆,解放前,白山村的财主曲世宗热心于花鼓,每年到了正月,都要组织耍热闹,村里哪家不参加,还要处罚。“白山的花鼓东庄的戏”,白山村人少,组织不起锣鼓,过了正月初五,白山花鼓就跟着东庄的锣鼓队到外村去耍。每次出演,白山村赢得的喝彩都比东庄的锣鼓多,也因此,邀请白山花鼓的邻村不断。年,陕县解放后,区部驻扎在张茅杨家村头,白山花鼓多次到杨家村、硖石等地去耍。山道崎岖遥远,他们就骑着毛驴去。


  年10月,王家后公社召开万人大会,庆祝粉碎“四人帮”,大队组织老艺人昝清官带领东庄(白山是东庄的一个自然村)花鼓队表演,那天锣鼓喧天,声势浩大,群众手持各种器物,前有“迴避”开路,仿佛古时皇上出行。后来,昝清官还带领花鼓演员,在庙洼山顶一块平整的耕地里,用表演踩出两个硕大的“白山”图案,成为村人一抹难以磨灭的亮丽记忆。


  说起白山花鼓的前尘往事,昝容忍老人几度哽咽。他不到一岁就成了孤儿,打小就跟着外爷曲丰堂。曲丰堂是村里耍花鼓高手,常扮演打鞭相公,昝容忍就跟着学。昝容忍悟性好,一招一式颇得曲丰堂真传,扮演什么像什么,常逗得观众笑成一片。外爷过世后,小小年纪的昝容忍就开始独当一面,成了白山花鼓的台柱子。年文化大革命开始,所有热闹都停了下来。一停就是多年。


  昝容忍说,后来,公社领导秦坤平来白山村发动耍花鼓,可村里所有戏装道具都没有了。怎么办?于是,没有锣,大家就敲洗脸盆;没有鼓,有人从家里拿来葫芦敲,就这样,白山花鼓又耍了起来。后来,公社领导协调村里购买了戏装道具,让白山花鼓参加县里汇演,没想到当年就一举夺得了汇演第一名。也因此,他还先后被推举为农业合作社社长、生产队队长等。那些年,他既是村干部,又是导演兼演员,每次参加市、县汇演,都能获奖。那些奖牌,他至今都端端正正悬挂在家里的墙上。每年除岁,他都要取下来擦拭一番,再重新挂上。


  改革开放后,村里的年轻后生纷纷出外打工,东庄村人去村空,白山花鼓也耍不起来了。没有花鼓可耍的那些年,昝容忍老人心底空落落的。后来,一些乡村恢复了庙会,昝容忍不顾年老体衰,不停往周边庙会上跑,到了庙会,他一个人扭呀跳呀,一表演起花鼓,他感觉身体顿时就软和下来,有了精气神。


  后来,村里又开始组织耍花鼓,每到除夕或正月十五,人们就敲锣打鼓,摇着精心装饰的彩船,在村里挨家挨户串门演唱。村人看见花鼓到了自家门前,会在门前响起鞭炮欢迎,谁家的鞭炮越响演唱的时间就越长,表演者不吝用最吉祥的唱词表达对村民的新春祝福。


  说到白山花鼓,不能不提到东庄的文化人曲诺方。曲诺方骨子里有文化情结。这些年,他醉心于东庄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,不断走访村里老人,整理东庄历史和传说资料,搜集、整理和撰写了许多有关东庄的文字资料。他还把自己整理和撰写的资料印成了书。


  对白山花鼓申遗,曲诺方尤为积极,正是在他的热情鼓动和组织下,村里的昝容忍、昝景闹、曲当顺等乡亲们又集聚在一起,唱起了花鼓曲,跳起了花棍舞。他还整理、新写了一些花鼓词,赞美新时代、讴歌新生活。当天的花鼓表演,就演唱了他写的东庄新花鼓曲《打鞭》。


  那天下午,在东庄村部,村人又耍起了花鼓。一耍起花鼓,他们是那样有劲头,有活力,有精气神。舞者如痴如醉,观者笑逐颜开,喝彩声不断。让人感觉,这样的花鼓,已不止是一种娱乐,一种风俗,一种文化,而是对新生活的一种热爱,一种憧憬,一种蓬勃向上的追求。我相信,这种演绎着*河文化,留存着东庄白山村历史、民俗和生活记忆的花鼓,一定能申遗成功。

本篇审稿耿彤彤师海波

组版易涛实习生赵梦琦

作者简介


  陈新峡,男,年代生人,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。著有小说集《存在与流逝》。散文集《面湖而坐》获三门峡市年“五个一工程”特别奖。


  《河南思客》签约作者。

本文作者陈新峡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

转载请注明出处:河南思客

博客/微博/
  委 胡建武庄凤娟李智信


  
   张红阳张广杰杨*民

总策划 吕佩义

出品人 杨海燕

初心

思想,影响人生

文字,抚摸心灵

战略合作

河南爱好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
兰考县裕桐中学

河南省鸡冠洞风景名胜区

友情支持

新华元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

声明


  感谢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